|
近日,肆虐互联网的“熊猫烧香”病毒开始出现大量变种,又化身“金猪”,危害指数再度升级,被感染的电脑中不但“熊猫”成群,而且“金猪”满圈。反病毒专家表示,按照目前病毒及变种的破坏程度,威胁将延续至春节。按感染电脑的数量来看,“熊猫烧香”病毒已成为2006年度的“毒王”。! G1 U: a+ S( A, k. V! J
一段时间以来,“电脑病毒”成为一个高频词。提心吊胆之余,人们不禁要问:是谁制造了这些病毒?又为什么要加以传播?我们的电脑安全该如何保障?或许,“熊猫烧香”的案例能带给我们一些启示和思考。 H* p3 D0 _7 s
病毒现身 危害严重% v3 i6 d- d; M& d1 k' w
全国通缉“熊猫烧香”& I6 \5 k |% Q
这些天找史瑀很难,两个多月以来,这位瑞星公司的反病毒工程师忙得像陀螺一样团团转。他表示,目前公司每天接到的求助申请仍有好几百次,而再早些天,每天达上千次。
) m+ a- ?% p% K5 K! o 史瑀第一次见到“熊猫烧香”,是2006年11月,在专门诱捕病毒的服务器上,他和同事们发现了一种新病毒:感染后的电脑出现瘫痪,屏幕上出现一排排熊猫图案,熊猫们手持三炷香,合十作揖。" }+ w. W% O' [! @/ `' F+ q4 x
病毒被称作“尼姆亚”,当时还不是特别厉害。但一个多月后,感染的高峰到来。病毒出现了百余个变种、400多个不同样本,数以千计的企业受到侵害,数以百万计的个人用户“中招”,有的单位和网吧数百台电脑同时中毒。一些著名网站的网页上潜藏的病毒,随着用户的点击迅速扩散……
2 p4 z6 e8 F* o7 j1 K 一时间,电脑用户谈“熊猫”色变。深受其害的网民发帖“通缉”病毒制造者,更有网民声称“开出10万美元悬赏捉拿”。国家计算机病毒应急处理中心发出警报,在全国范围内通缉“熊猫烧香”。
) A( h# X# r- k( g4 A/ g 手段“创新”“熊猫”难退
0 B# {1 D" o6 g$ \+ |' { c 病毒肆虐暴露安全隐患* B, U' ~1 A! d1 R1 j
凑巧的是,“熊猫烧香”出现感染高峰时,正赶上海底光缆中断,国外反病毒软件难以及时升级。国内反病毒企业担当起“灭毒”重任,纷纷向用户提供免费的杀毒软件。" ?4 T0 }9 {/ T
“熊猫烧香”何以能如此肆虐?
$ J0 S9 {! F- _ 工程师们认为,病毒并不拥有最厉害的技术,却拥有最成熟的传播手段。从技术上讲,“熊猫烧香”并无绝招,它只是将各种成熟的病毒技术综合起来,发挥“集成优势”,专找综合防范能力差的反病毒软件下手。
$ @3 ]6 W# T' p$ {. A# b 不过,和以往的病毒不同,“熊猫烧香”的传播手段有所“创新”,它在整合了所有可利用的传播漏洞之外,还可以通过网站传播。借助局域网“星火燎原”,借助门户网站“天女散花”,借助U盘“死灰复燃”。史瑀分析认为,“熊猫烧香”的3种主要传播方式,成为病毒难退的主要原因。
% i- h+ ?) g: v& V" g7 N 分析损失情况,工程师们指出,那些及时修补软件漏洞、更新反病毒软件、电脑安全设置较完备的用户,几乎无人受到“熊猫烧香”的侵扰。反之,经常使用盗版软件、上网习惯不好、防范意识不强的人,往往成为“易感人群”。8 D+ u5 K& Y' L6 W( a. v% P( r
经常使用盗版软件何以会容易感染病毒?专家告诉记者,正版软件发现安全漏洞之后,会向所有用户发送“补丁”程序。及时打上“补丁”,用户受病毒感染的机会将小很多。但现在的微软“视窗”等软件为防止盗版,在每次发送“补丁”程序时,要求验证软件的合法性。那些使用盗版软件的人,自然就无法修补漏洞。千疮百孔的系统长期“裸露”在网络中,成为病毒最爱的温床。) w" e/ a, \# G# `1 Y3 l2 E
业内专家认为,我国大部分网民缺乏最基本的网络安全防范知识,也缺少良好的上网习惯。安全意识的薄弱,给病毒大面积传播带来可乘之机。同时,随着计算机在各个行业的普及,病毒造成的损害也将越来越严重。
. ]/ C0 V5 `7 G1 D. _ 道高一尺 魔高一丈% N% v! t9 G R
“熊猫”带来的思考还在继续
4 ~0 }0 k! {- {' N) i# ^( T/ R# J 在研究病毒样本的过程中,工程师们吃惊地找到了“WHBoy”的字样。这个“武汉男孩”曾在2004年现身,并编写了有名的“武汉男生”木马。现在他重出江湖,究竟想干什么呢?( k }- [& V Y; u# E* L) l
一群软件高手自发地在论坛上组织起来,贴出一份份详细的病毒分析报告。然而令人“恐怖”的是,病毒作者似乎对这些高手的动向了如指掌。每过一段时间,他就会在病毒新变种中留言,感谢这些高手关注他制造的病毒。
7 g3 y5 r8 u7 M4 e! o 刚开始,大家都觉得“熊猫烧香”可能只是作者炫耀技术的作品。不过,经过分析,专家们普遍认为,“熊猫烧香”带有强烈的商业目的,史瑀表示,“用户感染病毒后,会从后台点击黑客指定的网站,部分变种会偷偷地在后台下载网络游戏盗号木马,病毒作者可通过销售盗取的网游账号牟利。”5 z3 e5 Q6 D. r! T' S9 V
采访中,反病毒专家表示,伴随着各大杀毒厂商对“熊猫烧香”病毒的集中绞杀,该病毒正在不断“繁衍”新的变种,密谋更加隐蔽的传播方式。
' E3 z9 u: V+ C) n 工程师刘刚无奈地告诉记者,“武汉男孩”精通网络技术和入侵技术。到目前为止,还没人知道他究竟是谁,也没人知道“熊猫烧香”是否真的跟他有关。工程师们从病毒体中搜寻整理了病毒网站的地址,通过这些地址可以为搜寻病毒作者提供线索。目前,这些线索已被提交给公安部门和网络安全管理部门,希望能尽快找到“元凶”。* y% r* v* U2 f% K$ u6 ?# ^
“熊猫”尚未退去,它带来的思考也在继续。在反病毒论坛上,一位网友感慨地说:“以后还会有多少新的病毒会借鉴‘熊猫’的经验呢?”3 B; h% E9 o& I7 P
该对这个问题进行思考的,恐怕不仅是专家和相关管理部门。v |
|